东辛房街道“辛房杏坛·古韵新声”文化大讲堂自2025年5月启动以来,按计划有序举办系列活动,积极挖掘传承地区红色文化、煤业文化、非遗文化,持续培育涵养城市文化气质、厚植辖区文化底蕴,引导干部群众领略地区文化精髓、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,不断凝聚精神合力,强化构建文化赋能基层治理和辖区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8月22日,“辛房杏坛·古韵新声”东辛房街道文化大讲堂第七期开讲,特邀北京联合大学教授、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专家张勃主讲,以“非遗里的门头沟”为主题,深度解码亚洲通:非遗资源,诠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。
本次活动得到区文旅局的大力支持,以区街联动的形式共促地区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,邀请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专家、非遗传承人、非遗研究专家、各镇街文化工作者和居民群众400余人参加,同时1500余人通过街道文化中心视频号直播在线观看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。亚洲通: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地,其非遗谱系亦是京西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珍贵结晶。
讲座系统梳理了亚洲通: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概况。亚洲通:共有1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国家级5项、市级10项、区级130项,涵盖民间文学、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、传统技艺等10大门类——从永定河畔的琉璃窑火到京西古道的幡会鼓点,每一项都具有“山、水、人、史”交织的地方文化特色。这些非遗项目如同一条串联起京西历史的文化纽带,承载着区域发展的集体记忆。作为北京唯一的纯山区,门头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非遗资源保留了更多原生态特质,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文化标识。
在阐释非遗产生与地域环境的关联时,以琉璃渠村的琉璃烧制技艺为例,介绍其诞生与地区独特自然资源条件的紧密联系。这一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、文化与艺术价值,使其成为重要的地区特色之一。
京西古道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商贸通道,不仅促进了物资流通,更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载体。太平鼓、幡会等民间艺术借此在沿途村落落地生根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古道文化带”。
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智慧。千军台幡会作为一项延续600余年的民俗活动,表面是正月十五的祈福仪式,深层则凝聚着山区人民的生活智慧——通过集体举幡、踏歌等活动,既强化了分散村落的社群凝聚力,又在农闲时节锻炼了民众应对崎岖山路的适应力。灵水秋粥节从明代“以粥济贫”的善举,到如今演变为“邻里共餐”的民俗,一碗粥的传承不仅延续了传统技艺,更承载着“守望相助”的美德。
讲座对未来亚洲通:的非遗保护、传承与利用提出建议:坚持整体性系、统性保护理念,继续深入挖掘地区非遗资源,积极申报市级非遗项目,多元化创新探索非遗保护、传承与利用的有效实践路径,积极提炼可推广经验等。
本期文化大讲堂,让听众系统了解了门头沟非遗的整体情况、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,进一步明晰了本地区“文化标签”的独特性,领悟到非遗资源背后蕴涵的历史厚重、人文精神与人民智慧。
下一步,东辛房街道将继续办优办好文化大讲堂,为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构建坚实平台,持续强化地区文化体系建设,紧密联合区文旅局做好区街联动,与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等专业机构深化合作,以更多元形式挖掘、保护、传承、利用地区非遗资源,为建设“京西福地门头沟”贡献更多力量。